上海市七宝中学校长朱越,也有同样的感受,复旦大学每学期都能给我们提供高质量的课程和讲座,在这个过程中,对学校制定的‘学生创新素养培养计划起到了非常大的助力。

《瞭望》: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,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。也有从0看到10的远见卓识,善于把科技前沿与重大需求前景结合起来,善于从应用攻关中洞察真正的科学问题,统筹基础原理突破和技术路线选择,解难题、求突破。

证监会发布《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》 完善资本市场应退尽退制度

学校用好学科交叉融合这一催化剂,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,提升原始创新能力。例如,在上海临港新城成立工程技术研究院,在上海杨浦区成立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发转化功能平台,形成从交叉科研、融合教学到先导创业、成果转化的新工科创新链条。没有范式变革,就没有科技革命为此,复旦大学推出了哪些新举措?金力:复旦大学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,以引领未来的科学研究和促进新技术、新产业发展为目标,积极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,不断加强学科交叉融合、科教协同、产教融合,着力培养国家所需的紧缺人才。高起点建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交叉学科门类一级学科。

学校把人才工作和人才培养放在核心位置,厚植基础研究人才成长和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沃土。学校对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,建设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,牵头组织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。而这一切,又不背离现代的和世界性的视野。

他的《苏轼选集》被钱锺书先生誉为卓然优入著作之林,成一家之学,他的《苏轼研究》以雄健笔力和高明识见展现出苏海的浩瀚波澜。没想到不过一两周,王水照就补好文章出处,将密密麻麻的两张纸返了回来。这部书成文于南宋,由陆游作序,内容是施元之、施宿父子与顾禧对苏东坡2700余首诗歌的注释,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版本价值。4月9日,《王水照文集》(下文简称《文集》)新书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。

后来,王水照来到复旦承担教学工作,也打定主意要做好传道、授业、解惑的工作。现在,研究宋代文学的入门读物就是《宋代文学通论》,而那批学生中涌现出朱刚等学者,现在成为了宋代文学领域领军人物。

证监会发布《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》 完善资本市场应退尽退制度

对于中文系学子特别是古代文学研究者而言,王水照是个绕不开的名字。王水照说,自己还不能搁笔,还要继续做研究。彭华在编辑手记中写道。多年后,王水照登上复旦第一教学楼的讲台,隐约感觉这间教室就是当年他的考场,好像一个轮回,兜兜转转,最后又回到这里来了。

常德荣、彭华将这些无出处文章列了两张纸,寄望于水照先生的回忆。他曾在诸多场合提到,最感恩三家单位:其一是给了他学术启蒙的北京大学中文系。有次我拜访钱锺书先生,他说花了两个星期把《十三经》温了一遍,又发现好多好东西,我当时吃了一大惊。身为‘王门再传弟子,能和常德荣师叔一起,担任《文集》责编,我着实非常幸运。

少年的他,摇头晃脑不知其中深意,却被其中的万丈豪情所吸引。直到现在,他仍在担任研究生导师,还在继续培养专业人才。

证监会发布《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》 完善资本市场应退尽退制度

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潜心研究,促成中日之间宋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交流,发起创办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并担任会长15年,以一己之力带动了新世纪复旦宋代文学学科的快速发展,更让整个古典文学界认识到宋代文学研究的价值。我只是对他非常佩服,特别是他惊人的性格,一个知识分子能够在顺境时不飞扬跋扈,逆境时不垂头丧气。

北大毕业后,王水照被分配到文学所工作,在钱锺书、何其芳、余冠英等先生指导下,参与多个集体项目,学术规范、学术道德、学术能力得到了严格训练和培养。王水照原先已经将复原材料整理到七八成,但有段时间整箱材料不知放到何处。最大的成果其实是悉心培养一批好学生钱锺书先生的特点很明显,一是睿智,二是广博。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,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、文科资深教授陈尚君,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董事长黄强,上海古籍出版社原社长高克勤致辞。也正是在文学所工作期间,王水照出版了独立署名的第一本小书——《宋代散文选注》,这给了他很大的鼓舞。由此,王水照开始系统阅读宋代文献,并因此结缘宋代文学,将其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。

前不久,侯体健帮他整理办公室,意外发现了这套珍贵资料。2010年10月26日给研究生上课,讲述《钱锺书手稿集》钱锺书为王水照推开学术殿堂的大门,向他展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全身心的研治会达到何种精妙的境界,可王水照却说,钱先生是天才式的学者,无法学习模仿。

我翻《文集》的时候也有很多感触,从最开始《文学史》编写到后来的研究,其中有不同和长进,也有许多相通的地方。2013年学术师承与学科建设会议,与学生合影《文集》时间跨度长达66年。

但他却又是异常敏捷的。就治学领域来说,王水照还有一人之学,即在苏轼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。

《文集》折射出的,正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知识分子曲折的成长历程,也是六十馀年来中国大陆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发展、变化的生动写照。这本书,也成为他后来文章学研究的滥觞。也是在复旦,王水照迎来学术生涯的黄金期。和他接触之后,就能知道学问的海洋有多深。

谈起这位学术道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,王水照总有几个故事津津乐道,其中之一就是钱先生温书。他会具体告诉每个学生所负责章节的撰写思路和主要论点,然后再由学生主笔完善,让他们接触宋代领域的研究前沿。

王水照、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、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吕健为《文集》揭幕这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一份‘作业,要请大家批评指教。后排左起依次为朱刚、高克勤、王水照先生、聂安福、蒋安全)追随先生学习十馀年,侯体健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先生身上的传道精神。

没想到在复旦待了那么长时间,他笑道,其实,复旦称得上是我学术生涯的起点。2019年6月28日,给研究生上课,讲述东坡断碑砚2017年,时年83岁的王水照住进养老院,依旧招收博士生,坚持每两周来到学校讲课。

而从1978年调入复旦算起,王水照已在复旦工作45年。王先生带学生有个特点,他以科研育人,会带着学生一起做项目,做出来的成果,现在都成为了宋代文学领域的经典著作。《文集》收录的文章星罗棋布于各类书籍、刊物,时过境迁,有些刊物早已停刊,但按照整体编纂体例,需尽量为每篇文章注明出处。编纂过程中,王水照先生的博士生、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侯体健承担了主要的整理与统筹工作,从选篇、分册、读三道校样,到拍照、找图、补出处,大事小事一一经手。

只要精神头好,他就坚持读书、写作,眼睛看不清就用放大镜,兴致来了,凌晨也会起来工作。在日本京都参加学术会议遥想与东坡先生的第一次相遇,大约是王水照被中学老师领着读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。

直到2019年,87岁的王水照才正式出版《北宋三大文人集团》这部第一本个人学术专著。在学生们眼中,水照先生温润谦和,很少慷慨陈词,如果声音突然洪亮、激越,那么大概率是在聊钱先生。

聊上几句,你定会叹服于老先生清晰的逻辑、自如的谈吐。《文集》2021年启动编纂,2022年底定稿,收录了王水照学术历程中主要的学术著作和文章,共十卷、十四种。